学生工作

【三下乡】数统学子扬帆起,小水村中砥砺行:“数行小水·乡遇云阳”三下乡实践团走进云阳县江口镇小水村

2023年07月18日 10:54作者:王成来源:数统学院 浏览次数:

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子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11日至14日,由重庆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组建的学校“乡村振兴”专项重点团队——数行小水·乡遇云阳三下乡实践服务团队前往重庆市云阳县江口镇小水村,开展了为期4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支部共建同发展 凝心聚力促振兴

711日,数学与统计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同云阳县江口镇小水村党支部开展共联共建座谈交流会,与会的有小水村村支书沈家祝,第一书记刘亚威,副主任蒋伟,治理专干付小刚,驻村工作队队员王文广、谭碧森等村干成员、村支部党员代表以及三下乡实践团全体成员,会议由小水村第一书记刘亚威主持。村支书沈家祝对三下乡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大家介绍了小水村和村支部的基本情况,就小水村党建工作开展总体情况以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展望。三下乡带队老师、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王成在介绍了学院以及研究生党支部基本情况后,重点汇报了党建引领下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开展以及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情况,并就研究生党支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方面做了交流分享。

小水村第一书记刘亚威表示,尽管村支部和学生支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很多相通地方。刘书记以自身经历讲述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的所思所感。他讲到,从一名教师党员到现在村支两委成员,以前是教书育人,面对的是学生,现在是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对的是村民,尽管身份变了,但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立足岗位办实事的初心不能变。他希望通过本次支部共建座谈交流会,大家能相互学习,触类旁通,更好推动工作,真正做到互学互鉴,共建共享。

交流环节,学生党员代表、团队成员文铭讲述了自身的支教经历,表示将继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出校园,将书本上知识的水分挤掉,真正地为乡村振兴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与会的村干、村名党员代表和实践团成员围绕党建工作和乡村振兴,纷纷发言,各抒己见,相互探讨,氛围浓烈。


走近第一书记 听他讲述驻村故事

712日,实践团跟随重庆交通大学派驻云阳县江口镇小水村第一书记刘亚威的步伐,走村入户,聆听他从高校教师到第一书记奋战乡村振兴新征程的驻村故事。

刘书记首先带领实践团成员来到村委会,参观了驻村工作队日常办公及居住地点,并为大家介绍了小水村基本情况。从访谈中了解到,刘书记到岗后,第一时间对小水村展开走访与调研,摸排村情。一周下来,他不仅对小水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迅速完成了从高校老师到第一书记的角色转变。

实践团成员跟随刘书记的脚步,深入农户,了解民情。刘书记对村里监测户、脱贫户等家庭情况尤为关注。他讲到,国家的帮扶政策越来越好,通过发放相关补贴、设置公益性岗位、鼓励主动学习技艺实现就业等方式多举措保障特殊人群基本生产与生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国家对于驻村工作也提出了要求,一定要树立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上下功夫。

走在村间小路上,路过随处可见的堰塘,刘书记同实践团成员讲起了他最牵挂的两件事情:一是从小水村到皂坪村的连接路有1.5公里尚未通达,村委会到小水村6组的公路尚未通畅。二是全村92口堰塘,现在有9个堰塘出现了漏水的情况,尚未发现原因。这些堰塘是人畜日常生活与农业灌溉的水源,一旦遇到天旱,将对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另外,村里习惯将沉淀后的堰塘水作为饮用水,用水安全也存在一定隐患。

最后,刘书记寄语实践团学生:“基层是一个大熔炉,研究生专业知识丰富,但却缺乏对基层情况的深入了解,要真正学以致用,就一定要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学以致用,与群众实践结合,挤掉知识水分,得到知识干货。”


探访老党员 聆听大山深处的坚守与初心

712日,实践团在第一书记刘亚威以及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走访慰问小水村老党员,聆听老党员追忆峥嵘故事,重温入党初心。

实践团成员首先拜访了小水村党支部书记沈家祝。沈书记自1990年开始回乡发展农业生产,同时担任生产队长,开始学着与群众打交道,做农村工作。1998418日是他被选为村支书的日子,他记得非常清楚,19982020年,还连续担任五届县人大代表,对村情了如指掌。2019年,因个人身体原因,沈书记辞去了村支书职务。2021年,在各级领导和村民的强烈请求下,沈家祝再次担起了村支书的重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村支书,沈书记坚持以党建促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主动向小水村村民宣传新思想新政策。同时,沈书记注重理论指导实践,20年来,他积极推动村三品塘治理、村社主要道路兴建、村委办公环境改善等,以实际行动和成效为小水村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实践团先后来到小水村陈昌锡、杨泽登、刘上学三位老党员的家中,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陈昌锡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不仅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小水村的一名老会计,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敬业的工作态度,在村里的会计岗位上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在追忆当年奋斗历程后,他感叹到“当年的条件虽然艰苦,但那是一段无悔且光荣的岁月。”他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一直保持严于利己、宽以待人的态度,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仍然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70的杨泽登同志曾担任小水村村支书,19岁时便入了党,当年他带领村民搞集体建设、修路致富,见证了小水村一穷二白到现在交通便利、用电方便,村民不愁吃、不愁穿的新面貌。曾任小水村村主任兼村会计的刘上学同志,也曾走南闯北寻求发展,还做过民兵连长。“我是1984122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对于政治生日,刘上学记得比自己的生日还清楚。虽然已年迈,但对于智能手机,家里的远程监控等设备用得很熟练。刘上学说到:“学习是永恒的主题,虽然我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大贡献,但是,我也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现在主要在村里参与花椒产业基地的管理,发挥余热。”

老党员是生动的史书,是历史的见证者,老一辈共产党人以自身的奋斗经历给实践团的成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数”为媒 赓续奋斗之志

713日,实践团结合数学专业背景,面向小水村的青年学子,开展了“青年精神薪火相传,奋斗之志生生不息”为主题的宣讲活动,为小水村的青年学子讲述了数学家的励志成才故事,分享数学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描述了数学广泛的应用前景,传播数学知识,展现数学之美,激发数学学习热情,鼓励小水村青年学子挥洒青春汗水,赓续青春奋斗之志。

活动中,实践团成员还为同学们分享了他们的大学生活,详细讲述了我校易志坚教授团队研究沙漠土壤化的故事以及一些优秀学子的成才故事,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向先进看齐。随后的交流环节中,与会的青年学子踊跃提问,有的希望了解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不同之处,有的想听一听如何选择大学专业、还有的直接拿出困惑已久的数学题目,希望学长学姐能帮忙解答……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知识和自身经历,逐一解惑,现场氛围活跃。对于专业选择和就业问题,实践团指导老师王成也积极参与交流,为同学们的学习、专业选择和未来的就业规划给出建议。


调研花椒基地 数字赋能助力产业振兴

713-14日,实践团来到小水村花椒基地开展产业调研,充分发挥数学与统计专业优势,为小水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小水村老党员刘上学带领同学们进行参观调研。他指着满山的花椒树介绍到:“这片花椒园,种植规模在近几年持续扩大,建设面积达500余亩,总投资近200万元,生产效益不断提升,解决了一些脱贫户、监测户等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是村里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随后,实践团成员参观了花椒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学习了花椒的培育知识、采摘方式和生产加工技术,同时也了解到当前花椒产业仍然为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朝精细化、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当口。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根据调研情况召开队内研讨会,提出了关于数字化升级的综合性建议。队员们结合自身数学统计专业知识,提出建设花椒大数据中心构想,实现对花椒种植基地的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防治、土壤ph值等信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并将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到产业管理中,建立数字化种、产、销模型,充分利用现有花椒产业资源与产业结构基础,以大数据、AI智能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加快花椒产业数字化建设,深入挖掘和释放花椒产业的数字经济,推动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为当地村民谋福利。实践团将制作调研报告,把团队想法凝练成文,为小水村乡村振兴产业提档升级建言献策。

小水村之行让实践团成员获益良多,真正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基层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返程路上,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本次三下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这不是终点,而是另外一门“社会课”的起点,基层的道路上必然会有你我的足迹。

 


关闭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