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指导能力与育人水平,10月17日下午,数学与统计学院在南岸校区第二教学楼20306教室召开2025年研究生导师能力建设培训会。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黄小军教授担任主讲专家,围绕“研究生培养的理念、方法与挑战”展开深度分享。会议由学院院长王其林教授主持,副院长张建军教授、2025年新任导师、校内在岗导师、校外兼职导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等参加了会议。

专家领航:拆解培养关键,锚定育人方向
黄小军教授结合数学学科特性与多年导学实践,从“能力提升、质量保障、育人延伸”三大维度,为导师们提供系统性指导方案。在导师指导能力建设上,他提出“扶上马—送一程—放开手”三阶培养模式:入门阶段聚焦选题把控与科研规范教学,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难度适配的研究方向,规避“选题空泛”“路径偏差”问题;探索阶段通过定期学术讨论点拨研究思路,推荐学生参与学术会议拓宽视野;独立阶段则以合作者身份支持学生创新想法,培养自主研究能力。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激发,他建议依托跨学科合作项目,推动数学算法与图像处理、密码学等领域深度融合,同时借助“讨论班+传帮带”机制,营造开放的学术创新氛围。在毕业质量把控上,他重点解读论文盲审标准,强调导师需从研究设计、数据论证、学术写作等环节全程把关,确保学位论文兼具理论深度与规范性。

此外,黄小军教授还特别强调育人过程中的“软支撑”:师德师风方面,需从研究生入学第一堂课起强化学术诚信教育,导师自身更要以严谨治学、廉洁从教的言行树立榜样;心理关怀层面,针对数学研究生易出现的“拔根期迷茫”“成果焦虑”,建议导师建立“每周沟通+月度复盘”机制,及时识别心理异常信号并给予疏导;在就业指导上,结合数学研究生“学术+行业”双轨职业路径,为学术方向学生推荐科研项目与深造资源,为行业方向学生对接金融科技、数据科学领域的实习与技能培训机会,助力学生精准就业。
交流共鉴:碰撞实践经验,破解导学难题
在专题交流环节,会议围绕“选题指导技巧”“团队协作育人”“论文盲审应对”三大核心议题展开讨论,导师们结合自身导学案例分享经验、提出困惑,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针对“如何缓解研究生论文盲审焦虑”这一问题,黄小军教授分享了“盲审模拟预演”方案:在论文提交前,邀请校外同行导师开展匿名评审,针对评审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完善,既帮助学生熟悉盲审流程,也提前规避潜在问题。
总结部署:凝聚育人合力,提升培养质量
会议最后,王其林院长对培训与交流环节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培训不仅为导师们提供了系统性的育人理论与方法,更通过交流环节搭建了导师间的经验共享桥梁,为学院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供了实践支撑。他强调,后续学院将持续推进导师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导师队伍的育人水平,同时,将进一步优化“选题论证—过程指导—质量把关—就业服务”全链条培养机制,切实以导师能力提升护航研究生成长成才。
此次培训的举办,不仅让数学与统计学院的研究生导师们明确了新时代导学工作的重点与方向,更凝聚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共识。未来,学院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培养具备严谨思维、创新能力与健全人格的数学领域人才奠定坚实基础。